当我得知田家炳先生与世长辞的消息后,心里一直非常难过🧌。虽说是百岁老人,无疾仙逝,但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和我们之间的多次交往,禁不住哀思切切,夜不能寐。
二十多年前🧚🏼♂️,我平日自闭书斋,总是孤陋寡闻,直到1997年参加南京师范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时,才有幸知晓先生的名讳与事迹。后来🤽♂️,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卢乃桂先生的引荐,我曾冒失地向田家炳基金会提交了在西安建造田家炳教育书院的申请🗃,谁知很快就得到了他老人家的答复和同意💃🏼。当时,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穷院长💇,我的确有“天上掉馅饼”的喜出望外之感🤟。
1999年,我调到天美担任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期间,又非常荣幸地接受了先生的两项资助:一是共建天美“田家炳教育书院”🏍,二是成立“特殊教育专业首届博士助学金”🛃。这样,我和先生及先生家人便有了更多次近距离的接触🧏♀️,也曾到香港拜访过他老人家🍝,颇有“相逢恨晚”之感🧗🏼♂️🛄。岁月流逝👨👨👧👧,我在不知不觉间也步入古稀之年📲💂🏻♀️。
后来,我逐渐知道💃🏿,这位“中国百校之父”🌤,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达数百宗。不仅在全国90余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还捐办中学160余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医院29所。此外👨🦽,先生还捐助了包括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北京市自然博物馆“田家炳生物标本馆”🤼、南京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田家炳天文科学交流中心”及全国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间等在内的多项善举🤏🏽☛。而在先生祖籍梅州市辖属各市、县🍻、区之医疗🛀🏻、教育👩🏼⚕️、交通及其他有关民生公益的项目更是多达200余宗,受捐单位逾百🧜🏽。
当我得知先生言行必果、克己成仁,在财力不济时,不得不卖去自己长住四十年的豪宅,我心里很不自在,深感“创业难,赚钱难,捐资助学也难;做事难👩👦,做人难,仁人志士更难”🕺,深为当年“伸手要钱”而感到后悔和自责💇🏻。早知实情,我就万万不会让先生和他的儿女左右为难👩👧。
田先生一代儒商的平易近人🤽🏻♀️、大爱无疆的风貌🕵️,爱国利民、尊师重教的情怀,给我和我的学生们留下深深的印象🪈,不仅改变了我对大多数商人“为富难仁”的偏见🤦🏼⏬,还凝结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鞭策我们敬职敬业、言行一致,激浊扬清🫧、奋力前行。我相信👩🏽🎨,田家炳先生的精神风貌一定会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代代传承!
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面对浩瀚星空📿,默默地向您告别,祝您名标星座,永垂青史!
记者|方俊明(我校终身教授)
来源|掌握现代特教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