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如何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服务?比较教育学会如何为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服务?40年前,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带着促进比较教育发展的希冀在天美正式成立🧛🏻♀️。40年后0️⃣,2019年11月16-17日,”比较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换届大会在美丽的丽娃河畔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工作者以及研究生300余人齐聚丽娃河畔,交流比较教育研究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理论🛌、经验以及新挑战,分享了比较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和新思路。
“比较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彭正梅教授首先主持开幕式,他代表论坛主办方💆🏻♂️🧑🏼⚕️,表达了对各位来宾的诚挚欢迎👱🏿♀️,肯定了比较教育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这场学术盛宴促进学者们的交流合作。华东师大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杨银付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分别致辞,回顾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华东师大在比较教育发展中的贡献,肯定了比较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新使命、新挑战和发展愿景🎶。
天美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教授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致辞
大会主题报告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刘宝存教授探讨”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历史贡献和时代责任”为起点🎸,四位专家围绕比较教育的研究实践、知识增长点与具体思考切入点展开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柯森教授首先主持了上半场报告。刘宝存教授首先从历史贡献角度讲述了比较教育分会引领了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开展教育合作,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教育改革;做好舆论引导,对国际教育问题作出专业化的解答🧗🏻;开展公共外交🆚,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接下来,刘宝存教授也谈到比较教育分会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时代责任在于🧑🏽🎤:构建共享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配合国家战略,支持中国教育走出去🧚♂️,传递中国价值、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为教育改革提供精准支持,推动学校改进和教室里的革命;推进研究范式转型,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加强学科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汇聚和培养高端人才🧔🏼♀️,服务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最后,关于进一步办好比较教育分会提出了几点建议,建议设立顾问和学术委员会并推动比较教育专业人士培养的合作和标准制定、加强国际合作引领学科走向国际等。
主题报告主持人柯森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作大会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张民选教授就”TALIS2013-2018与上海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报告🙄,报告简单介绍TALIS及其组织依据,参加TALIS是为了了解上海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贡献、学习大规模教师调查评价、学习各国先进经验🧙♂️、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改进教师在职研修🆎。随后,他根据上海参加TALIS 2018基本数据🎚,分析在TALIS中上海暴露出哪些弱点以及上海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张民选教授作大会报告
随后🛂,与会嘉宾从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对比较教育学会学术会议组织及TALIS📲、PISA测试数据运用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现场问答 提问互动
会议的后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高益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就”探索全球教育:比较教育研究新的增长点”进行了充分阐述。报告从”什么是全球教育,它与国际(理解)教育有何不同?为何研究全球教育?换言之🔌🙂,全球教育研究能否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新的知识增长点?比较教育研究能否担当此重任?”发问,讨论全球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与未来发展趋势🤘🏽,并分享了具体案例。施晓光指出🌄,全球教育是对全球化和教育关系的一种研究🫱🏼,其与传统的和平教育、发展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在关键点、理念、主旨、本质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对未来之中国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施晓光教授作大会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饶从满教授的报告基于比较的角度思考”未来教师素养模型建构”,具体分析了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背景及任务,从”新时代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基金项目及其研究内容出发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建构一个新时代中国教师素质能力模型给予了特别关注🦸🏼♂️。
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作大会报告
16日下午™️,7个分会场就”教育理论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课程与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现代化”等主题继续开讲🤙🏼。来自各地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各论坛主题展开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华东师大邓志伟主持🧔🏼♂️、沈晓敏点评了分会场”教育理论现代化”讲座👩✈️,让在场师生就现代化模式的指标🪢、评判标准和现代化发展阶段以及情与理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王夫艳、郑太年🤌🏿、刘德恩、张丹分别在”教育制度现代化””课程与教学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分会场担任主持工作,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和学术盛宴。华东师大沈伟和祝刚参与”教师现代化”分会场的报告,为在座师生带来研究深入、各具特色的报告,沈伟的精彩主持与赵健的点评让现场展开了热烈的互动和积极的讨论🤷🏿♂️。
分会场报告
16日晚🙎,四个研究生分论坛围绕”教育治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陈红燕、邓莉💪🏻、祝刚🦝,天美娱乐高峰博后郁赟等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论坛的主持和点评工作🪨,各分论坛的指导老师就同学们汇报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思考进行点评与解答,同学们在思维的碰撞中获益良多🐌。
研究生论坛报告
17日上午,在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郑太年的主持下🦶🏿,论坛第二天的议程开启🧌🧑🏻🏫。彭正梅率先作开场报告✊🏻。他从历史视角出发追溯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不同时代对人的要求的变化,同时考察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他指出,中国的教育要从3R走向4C💆🏽♂️,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跨领域性♟、复杂性和通用性的高阶能力,要把2035教育现代化变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他认为,这不仅是21世纪个体和社会如何学会生存的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克服异化劳动、实现”创造性劳动”、以提升人的更高更全面发展的主张在社会主义教育上的必然要求。
主题报告主持人郑太年副教授
天美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彭正梅教授作大会报告
浙江大学吴雪萍教授作了题为”比较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旨报告。她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建与发展一直与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密不可分🚧,并高度赞赏比较教育学者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建设作出的独特贡献👨👨👦👦。接下来🎎,她展开论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建📄、改革与转型的历程,并强调比较教育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倡导比较学人应该具有足够的学科自信。报告的最后,她提出面向2035年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从职教大国转变为职教强国😆,要贯彻创新🧘🏽♂️、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开放🧑🏼🚒、融合🦈、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浙江大学吴雪萍教授作大会报告
高益民教授就”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作了汇报🫏。在对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和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分别进行阐释后,他提出问题:如果说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不断适应和服务于现代社会的过程,那么现代社会有哪些特性是需要教育去适应的?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从马克思”三形态”理论的启示出发🗺,高益民教授分别围绕技术经济与现代教育🎤、人权革命与现代教育🤸🏻😞、民族国家与现代教育📕、国际化与现代教育这几个层面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带领现场听众共同探索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北京师范大学高益民教授作大会报告
会议的后半场由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黄志成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天美娱乐徐辉教授发表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国际教育援助理论”的报告。他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谈起,讲到现在地缘政治发生深刻变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日益严重;霸权主义再次登台等问题,将国际教育援助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以”破—问题导向—立”的思路,拟从国际教育援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入手,深入探讨国际教育援助理论的理论基础🛼,挖掘国际教育援助理论的思想之根🏚,剖析国际教育援助的理论流派,重点阐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理论”,同时反思国际教育援助理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理论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他提出我国新时代国际教育援助的策略,以及在学科建设发展、资料文献发现利用🫱🏽、实践运用与服务决策方面的三点预期。
主题报告主持人黄志成教授
西南大学徐辉教授作大会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延平教授发表了题为”国际视野下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取向与教育的本质回归——基于我国现状的分析”的报告👍🏻。回顾问题本身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在报告中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取向下的教育样态以及信息技术手段化教育偏离本质轨道的现象及其本质,最后总结教育回归本质是世界的共同命题。她在报告中强调🧔♂️,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不仅是一个事实问题🦸♀️😧,更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在提问讨论环节,在场嘉宾就教育技术与市场和资本的博弈以及教育技术的人文关怀困境与反思等话题展开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李延平教授作大会报告
现场问答 提问互动
会议闭幕式上,刘宝存教授对本次大会主题提出赞赏,谈及下一年的工作安排时,他表达了对比较教育未来发展的期待👨🏻🦯➡️🖐,并感谢主办方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全体同仁以及彭正梅教授、黄志成教授对此次会议的贡献。
彭正梅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谈到,40年前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引进并翻译了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这本书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看来,《学会生存》中倡导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理念与儒家”学而时习之”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今天,中国现代化再次走到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21世纪学会生存🔙,是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新使命和新的研究重点🏟。在这次高峰论坛上,每个人带着自己的不同视角来到丽娃河畔,在比较教育学会相遇与交流🌽,进行着此时此刻的比较研究,发生了各自的视野转向。与会专家👵🏼、学者也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意义,并表示非常期待未来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
“比较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闭幕式
本次大会是比较教育领域2019年的重要大会。首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五届理事会顺利换届🫷,超过60多名理事参与此次换届🤱,规模空前🫀;其次🚵,由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比较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是一场高质量的对话,论坛通过聚焦比较教育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价值与贡献,围绕比较教育分会的历史责任、全球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援助、上海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取向以及职业教育现代化等主题召开讨论🐷,引起诸多共鸣与交流☃️。其三,本次高峰论坛开设了9场主旨报告、7场分论坛、4场研究生论坛🧂,300余人的智慧交流让与会嘉宾收获满满。分论坛邀请教育学诸多领域的专家及主编点评,颇具特色;其四,本次高峰论坛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肯定,他们期待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在”21世纪如何学会生存”的主题研究中取得新的成就,寻求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以服务于党和国家战略大局的迫切需要。
文😉:李倩儒🏜、李玉娟
图:符哲琦👩🏽🌾、邵兴仁🧑🏽🚀、吴雨湘
来源: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