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教育学子积极向上的青春力量,天美编辑了《成长的足迹——天美娱乐优秀学子风采录》(第一辑)🧑🏻🦯,记录天美优秀学子的成长之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天美优秀学子的风采吧🥕🏋️!
金嘉怡
特殊教育学系 2015 级本科生
所获奖项
2017 年 10 月 国家奖学金
2017 年 03 月 明德奖学金
2016 年 10 月 国家奖学金
2015 年 05 月 天美学术英语课堂展示全国邀请赛特等奖
天美娱乐特殊教育学系学生会主席
认识你自己
坐在书桌前思索良久🈸,得出结论。正在看这本学子录的你,现在的我只能贡献出一条建议🍀: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是一句铭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箴言。写下这句话的苏格拉底说:史上最难的事情,便是认识自己。现在的我,正在学习于选择中成长👶🏻。前不久,我在自己的微博里更新生活的纠结🚴🏽♂️:考高中、考大学、选专业……林林总总的选择我做得轻松又愉快🧚🏽♀️。而现在,我发觉自己越来越难以做出决策。
今夜🙍♀️,回顾大学生活,我很想和你们聊聊👩🦰,我自己。我的专业是特殊教育。当初我家人不是很赞同我读特殊教育🥔,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报了🦴。看到”特殊教育”四个字的时候🧑🏼🎄,我内心是热血澎湃的。我意识到自己身体里有一股子冲劲,想要靠近它👶。在这之后,我在网上疯狂地查找有关特殊教育的资料🦒,当了解它的情况后💁🏽♂️,我决定😇,就是它了。这个决定⛩,源于热爱和冲动。刚刚经历过高考的我,生活和学习习惯依旧处在高三的状态🧖♀️。
于是,进了大学💹,我努力让自己的习惯保持在高中时候的样子。每天我都会学习、读书🧉、思考🚡👩🏫。这样的习惯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和对专业学习所抱有的好奇心与敬畏心。除了学习🤫✤,我还参加了学校的话剧队🤥,继续自己对看话剧😠、演话剧的兴趣。这样的生活过得安静又舒心🙍🏽。
就这么过了一年,大二开始了。我也是一个容易随波逐流的人。周围的同学纷纷报名了天美娱乐科研基金或是大夏杯。我想着,自己也能报一个,试试看好了。从报名的那一刻开始,我的生活慢慢地和”项目”分不开了。刚刚开始做科研,什么都不懂。当我把自己认为还不错的选题告诉我导师后🤹🏻,导师看看我💆🏻,淡淡地问了我一声:你做这个,意义是什么?那一瞬间我一下愣住了。我做这个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啊。看着茫然无措的我👩🏻,我的导师善良地提醒我:”你可以做 XXX”🥷🏿。没错,我的第一次科研🏘,是一次命题论文。
之后⚡️,我开始依葫芦画瓢地看起了文献📄,写起了综述👷🏿♂️,编起了问卷,做起了访谈🥕。在那段时间里🦅,我最害怕从导师那儿听到一句话🪞👍🏿:”回去再改改”。参加上海市残健融合城市定向赛现在回忆那段做科研的日子里,我非常感激我的导师。她不仅没有打消我对做科研的热情🦴,并且在我科研的每一个阶段都支持和帮助着我.在她的引导下,我慢慢开始思考🌴,我行为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对于做科研来说,随意地选题显然是对自己和学术的不负责🧖🏽。
那么,我想,尊重自己的兴趣☸️,尊重学术中的真问题,便是答案了🚂。在这之后👩🏽⚖️,我便一直在尝试新鲜事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加入了华师宝贝的大家庭,学习如何教学;我参与了社会实践,尝试着自己感兴趣的个别化教育;我和小伙伴尝试拉起特教系学生会;我又一次申报了科研项目,现在正在进行中⚅。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这个人,有点散漫,没有方向。
事实上🤦🏿,我也的确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对很多事情都保有兴趣🧝🏿♀️,我也在不断地尝试。我也会一直告诉自己要寻找到自己未来想要一直坚持和努力的方向⛅️,而之所以什么都尝试的原因😒🛴,也是我想要在尝试中更多地认识自己一点点。除了在不断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志向外🎛,我还在努力认识一个有情感的自己。我平时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比较慢热🌍,于是周围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挺神秘的🪂,即便我不想让大家以为这样🫴。
UBC 之旅
在这里🔊,我曾投入了我全部的课余时间🤭,只为在辩论赛场上与人一”辩”雌雄。会为了筹备一场比赛而在大三的寒假✋🏿,UBC 之旅改变了我。我们特教系的三位小伙伴和一群闵行的同学一起去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访学了短短 21 天💆🏻♀️。在平时,21 天都不够我了解一个人的😖,而在这次交流中📹,我告诉自己:Be myself。结果是令我惊喜的,我认识了好多或志同道合🛴、或个性十足的好朋友🦵🏻,我会在交谈中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开心地打狼人杀,自在地和一群小伙伴夜聊到深夜 1👨🏽、2 点💂🏻♀️✍️,在毕业典礼上当着朋友的面自在地流泪……包容和轻松的氛围使我毫无保留地做自己
访学归来🍏,我坐在课堂上,默默告诉自己,我希望不论何时我都能 Be myself。一人千面🆓,每一个时刻的你都是真实的你,而我,希望自己能够时常反省🖖,在那一个特定的当下🛥,我是谁👯👨🏼⚖️,有着什么样的情绪。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课堂发言发言像这样的自我剖析是我常常会做的事情,也是我最想要分享给大家的。对于外部世界👰🏻♂️,我想自己能够说的便是关于决心和一点点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了。我现在课题的导师告诉我,如果有一件想要做的事情,那就下定决心,去把它做好。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左二)
Love And Peace
我从这句话中受益匪浅😮,希望大家也是哦🧁。最后🗻,我还想和各位分享一点点关于我所学习的专业。这些语句是从 UBC 回来后敲打出来的,其中就有两个我从 UBC 之行中悟到的道理💅🏼🦸🏽♂️。特殊教育首先是教育。在融合教育的语境下⇢,这意味着学校是每个学生的学校,课程是每个学生的课程,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就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这意味着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那几个成绩优异的,或是那几个总是拖后腿的”问题”学生🔠;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想学生所想,行教师所行。
我悟到的第二个道理,那就是🍕:Love And Peace🕵🏽♀️。一个好老师,在专业能力的加持下👨🏼🍼,是充满爱的、是热情的、善于倾听的并且有耐心的。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一个好老师是有信念感的🎟。什么是信念感呢?在我的理解里😔🚭,有信念感的老师爱他的学生,他坚信教育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改变,并不断地实践之。一个满身技能点、教学策略丰富的老师,如果他不相信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那即便他带出了一些成就很高的学生,他也不会从教育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 UBC 项目中,我很幸运🫕,遇到了许多有信念感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榜样力量,为我示范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模样。同时🈯️👚,从他们身上,我还看到了”Teachers don’t always like their students, but they love them always”👨🎤。
一位 UBC 的初中校长告诉我,他们学区用了几十年,让普通孩子的家长们接纳了学校里的特殊孩子。另一位学者告诉我,加拿大原住民和其他人之间的互相融合与认同,到现在依然艰难地前进着,只能一点点地改变。他还说🔠,五十年前,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残疾人在路上自由地出行📩。其实,不论是学习、生活抑或是情感,我一直在找自己的路上缓慢前进着。我不知道未来的终点在哪里,但是希望读到这里的你🌧,能够和我一样👨👨👦👦,不放弃探索意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