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教育学子积极向上的青春力量🗂,天美编辑了《成长的足迹——天美娱乐优秀学子风采录》(第一辑)〽️,记录天美优秀学子的成长之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天美优秀学子的风采吧👩🏻🦯➡️!
邓莉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2014 级博士研究生
导师:彭正梅 教授
获奖记录
2017年10月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我是天美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2014 级博士生邓莉🥑,专业比较教育学。博士期间,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CSSCI 论文 10 篇⏱,其中 1 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 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获得 2017年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迄今🧑🏽🦰🧛🏼,我已学习教育学 11 年,其中在天美学习教育学 7年🏑。学习与研究教育学是我一直专注的事,也是我所热爱的事。有人说: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天美娱乐度过一生🧛🏿。我很幸运,在过去的 11 年和未来的岁月,我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天美娱乐生活。除了学术研究,我热爱阅读🏀、写作,热爱唱歌、跳舞,热爱生活。
学会自己”凿石头”
从大学开始学习教育学,直到今天🕖,我已经学习教育学 11 年🐕。回想这 11 年,从 19 岁到 30 岁,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专业学习与研究,这条路走得艰难,但很充实。尤其是读博士的 4 年❓,是我感到最为艰难但也是成长最快⛹🏼♀️、收获最大的 4 年。在这 4 年里🥚,我不断钻研教育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忆起在天美的学习生涯,对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导师彭正梅教授的引领、指导和激励。彭老师是一位严谨🖕🏽、勤奋、智慧、高产的学者,也是一位善于引导、激励学生并善于发挥学生所长的老师🛖。我记得🐐,刚读博士不久,有一次彭老师让我着手写一篇论文。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彭老师给一些指示🥫。彭老师说💆🏻♀️:”学问就是凿石头,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可以凿出苏格拉底、维纳斯……而且苏格拉底也凿石头,他父亲就是凿石头的,古希腊的房子都是石头砌的🤌🏼。做学问也是这样👏🏽,靠自己🌍,慢慢地你就会了,慢慢地就能凿出很多东西来……”此后,我便开始一点一点地”凿石头”。”凿石头”需要体力👉🏽、毅力、耐力、自制力🧑🤝🧑,期间有挫败𓀑、有困苦、有孤独🫲🏽👴、有难以凿动的大石头,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导师的勤奋也影响和激励了我。以导师为榜样🚴🏻♂️,我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看文献、写论文。慢慢地,我学会自己”凿石头”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导师彭正梅教授的引领下,同师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我经常与同门同学一起讨论论文和翻译,讨论如何做研究。比如,为了翻译水平达到出版要求,我常会为了一个难句斟酌再三、反复考证,同时会请教导师或师门同学,一起讨论🫲🏻,多方查证🗃。我的感悟是👩🏿🎓,当我们合作攻克一个个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时👩🏻🚒,那种”豁然开朗”之感让我感到我的求学之路非常幸运。如果没有师门同学共同交流、互相鼓励与学习📘,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进步。在这样志同道合的集体里,我们都能够发挥所长,并且互相学习,很多时候的疲惫和孤独感都在这样的集体里消减了、消失了👩🏼💼👏🏼。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同师门里,我们都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所以看得更远,钻研得更深🐲。
孤独又满是收获的访学
博三那一年,我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孤独又收获颇多的岁月🖖🏻,让我终身难忘。在宾大,我修习了五门课程,一步步克服语言难关。宾大导师给了我很多指导🦴,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学。为了深入了解美国基础教育实践🐴,我参观了美国 10 所中小学校🤹🏼♂️,并旁听了数十堂课。令我感到尤为怀念的是👊🏽,经朋友推荐😖,我在宾大附近的 Jubilee School 做中文教学志愿者,教授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中文🎒,亲身体验和接触了美国学校与教学,并传播了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当然✦,在这一年,最为宝贵的是,我利用在宾大的求学机会👨👩👦👦,不断学习与充实自我🚙。一开始因为人生地不熟,会感到很孤独。但慢慢地,我克服困难,努力适应🙋,放弃了很多轻松玩乐的机会🧙🏼♀️,全身心投入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中,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
研究是我的生活意义
读博士、做研究是一条并不容易的路,作为一名女博士也会承受不一样的压力。当很多人认为一个女孩不应该读博士,而是应该趁年轻早点结婚生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稳地过日子时,我坚持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条路。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做研究的我,牺牲了很多业余玩乐的时间🙆🏼♂️,全身心钻研学术研究🤷🏿♀️🧑🏽🚒。从一个曾经爱逛街爱到处走走的人🧑🎨,成长为如今一个痴心于学术研究的人,这中间经历过许多内心挣扎和苦涩🧔🏻。当外界诱惑与内心初衷做斗争时,我选择了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学习上🧝🏿♀️。每天对着电脑十几个小时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写作论文👨🏿🎨🧝🏼、翻译书籍,这已经成为习惯。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枯燥、重复👬、单一的生活,在我这里🤾,都是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所在。我常说🐕:”我无比热爱生活”。纪伯伦在《论劳作》里有一句话:你劳作,为的是与大地及其灵魂一道前进。我常把学术研究称作劳作。人只有不断劳作才能找到自己🤨,让生活更有意义🛃。也正如导师彭正梅教授所言🧖🏿,做学问就像凿石头👨🏿💻,只有不断地凿💛,你才会发现那内心的声音,才会发现原来这就是你所追求的自己。